
聖誕節,是紀念耶穌降生的特別節日,主要定於12月25日;不認同耶穌為聖人、或是為了政治正確的族群則稱之耶誕節。身為基督教禮儀年曆的重要節日,教會透過將臨期或降臨期來準備,並以八日慶典與禮儀節期延續慶祝。聖誕節也是許多國家、尤其是西方國家等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之地區的公共假日;在教會以外的場合,聖誕節已轉化成一種民俗節日,並常與日期相近的公曆新年合稱「聖誕與新年季」。
由於耶穌的誕生日期無法確定,聖經上也無相關記載,所以在學術上認為聖誕節是以聖母領報的日期來推算,或是在基督教發展初期將外教的太陽神生日轉化而來,當時社會上(如古羅馬的冬至)以該節日慶祝日照時間由短變長。西方教會在發展初期至4世紀前中期開始將聖誕節定在12月25日,東方教會稍晚以儒略曆定於1月7日,亞美尼亞教會則定在1月6日或1月19日。聖誕節的英語稱為Christmas,即「基督彌撒」。有時又記為「Xmas」,但常有許多人誤以為是「X'mas」。「X」是希臘字母「Χ(Chi)」,是「基督」的希臘語 Χριστός(Christos)中的首個字母。利用「Xmas」來淡化聖誕節的宗教色彩是一種常見的誤解。荷蘭語名稱類似英語,稱作Kerstmis,常縮短為Kerst。
聖誕節西班牙語稱為Navidad,葡萄牙語稱為Natal,波蘭語稱為Boże Narodzenie,法語稱為Noël,義大利語稱為Natale,加泰羅尼亞語稱為Nadal,意思是「誕生」,更清晰地反映聖誕節的意思。與此相對,德語稱為Weihnachten,意思為「神聖的夜晚」。
中文使用的「聖誕節」一詞,一般認為是大中華地區中最先接受基督教文化的華南地區最早採用。在所有華人及華裔社會中,港澳和海外華人的基督徒的比例較高。在台灣,聖誕節與行憲紀念日碰巧地在同一日。而在中國大陸的非基督徒其實一直都沒有慶祝聖誕節的習慣,不過在改革開放之後,隨著社會引進歐美的流行文化,不少商場都希望透過「聖誕節」來促進商機,鼓勵民眾購物,使「慶祝聖誕節」在中國大陸的非基督徒中亦開始流行起來。
在基督教國家,聖誕節同時兼具宗教節日與文化節慶的雙重功能,除了參與教會儀式與活動外,家戶、行號與街頭上也可見相關布置,更是重要的商業活動時令;而過聖誕節的習慣,亦隨著近代西方國家的影響力而擴展到全世界。但在基督教並非主流的地區(如東亞),除了當地的教會團體外,聖誕節經常僅剩去宗教化的藝文與消費活動,且如同西方國家的「聖誕與新年季」與公曆新年結合,成為全年重要的購物季之一。 |